TOP
關閉

洲際導彈不好攔截,理由慢慢說

  • 2025-10-16 21:30:51

戴貴立-軍事常識整理報導

為啥洲際導彈很難攔截,核心就是五個字:快、高、多、狠、貴。洲際導彈速度20-25馬赫,約2.5-3萬公里/小時。普通客機才900公里/小時,F22戰鬥機1.8馬赫。想像你扔一塊石頭,對面的人用另一塊石頭去砸它。如果石頭慢,容易砸中;如果石頭像子彈一樣快,幾乎不可能。洲際導彈飛回地球時的速度,比子彈快20倍以上。攔截彈要追上它,速度要須更快,需8-10公里/秒。

 

洲際導彈像太空火箭,大部分時間在大氣層外飛行,攔截彈得追到太空去,技術難度好比用導彈打另一個導彈化的衛星。洲際導彈中段飛行高度800-1500公里,國際空間站高度只有400公里。並且從發射到目標只有30分鐘左右,攔截視窗很短只有20分鐘左右,且需全球部署雷達衛星實時跟蹤。普通防空導彈射高通常低於30公里,完全夠不著。

 

洲際導彈會“分身術”,它會拋出大量誘餌彈、氣球、金屬箔條等,長得和真彈頭一模一樣。攔截系統像在1000個氣球裡找1個實心鐵球,還要全部打掉。現代洲際導彈可攜帶10個以上誘餌彈頭和電子幹擾裝置。敵方的雷達和紅外探測器難以分辨真假目標,誘餌在太空無阻力,與真彈頭運動軌跡幾乎一致。白頭鷹的陸基中段防禦系統GMD在帶誘餌的測試中,攔截成功率遠小於50%。

 

攔截導彈不是打中就行,而是要直接撞碎對方彈頭的動能殺傷。相當於兩顆子彈在太空對撞,誤差超過1米就算失敗。洲際導彈裝核彈頭,蹭破皮都能引發核爆。動能攔截器的撞擊精度需小於10釐米,因為高速碰撞下,偏離1米即失效。彈頭再入時表面溫度大於2000℃,產生等離子鞘套幹擾雷達探測。

 

防守永遠比進攻燒錢。對方發1枚導彈,你至少得射2-3枚攔截彈去堵漏。洲際導彈造價幾千萬美元,攔截彈卻要幾億,經濟上根本耗不起。白頭鷹的單枚GBI攔截彈成本約7500萬美元,而大毛的的“薩爾馬特”洲際導彈成本3000萬美元。攔截方成本是攻擊方的 2.5倍以上,且需覆蓋所有潛在攻擊路徑。

 

上升段洲際導彈從發射井、發射車或潛艇點火起飛,像火箭一樣垂直或傾斜著拼命往天上沖,要沖出稠密的大氣層。從靜止開始越來越快。結束時能達到約 4-7 公里每秒。這個階段持續時間很短,只有幾分鐘。發動機在瘋狂工作,噴著巨大的火焰和濃煙,非常顯眼。這個階段可能就在本國發射,所以很難攔截!

 

中段導彈沖出大氣層,發動機關閉,彈頭和誘餌在近乎真空的太空環境裡,靠慣性沿著一個大拋物線飛向目標。這是飛行時間比較長的階段,可能持續 15-30 分鐘,速度快且穩定,通常能達到 約 6-7 公里每秒。因為沒有空氣阻力,基本保持這個高速滑行。在黑暗的太空背景裡飛行,本身不發光發熱,比較“安靜”,但會釋放彈頭和各種誘餌。因為比空間站還高所以很難攔截!

 

末段再入階段主彈頭會在這個階段分離出來,重新一頭紮進稠密的大氣層,像一顆隕石一樣沖向地面目標。進入稠密大氣後,空氣阻力會讓它劇烈減速並產生高溫等離子體。落地時的速度仍然很高,大約在 3-7 公里每秒,具體取決於彈頭設計和再入角度。彈頭被高溫等離子體包裹,形成明亮灼熱的火球,非常容易被雷達和紅外設備發現,但是速度太快本根無法攔截。

 

上升段時間太短,只有幾分鐘視窗。導彈還在發射國自己頭頂飛,比如從大毛的內陸發射,還在大毛的上空,攔截方比如白頭鷹的攔截彈根本夠不著!除非你就在發射點隔壁,否則基本沒戲。而且上升段發動機火焰巨大,看著顯眼,但等你反應過來調動武器去攔,它早沖上去了。

 

中段時間長有十幾二十分鐘讓你反應、跟蹤、計算、發射攔截彈。但位置在外太空,攔截彈不用費勁穿越厚厚的大氣層去追。攔截彈要飛幾千公里去撞一顆以20倍音速飛行的“子彈”,目標小且有大量假彈頭和幹擾物。末段非常非常難攔,因為時間太短,從再入到落地可能就幾十秒到一兩分鐘。目標被等離子體包裹,雖然顯眼,但高溫等離子體會幹擾雷達波形成“黑障”,讓瞄準變難。彈頭可能機動變軌、釋放幹擾、加固自身等,讓你更難打中。

 

所以想打掉天上飛的洲際核導彈,都難如登天。目前主要努力方向是趁它在太空長時間飛的時候中段時去堵,但這就像是用一顆子彈在幾千公里外去打另一顆速度快20倍的子彈,還得在一堆一模一樣的假子彈裡找出真貨打中,成功率很低很低,只能說聊勝於無!末段攔截就像在炸彈落地前幾秒開槍打中它,更是絕望挑戰。所以洲際導彈的威懾力才這麼強。

圖文:整理自《軍事集結網》專論文章

您可能有興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