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貴立-雲南連線報導
魚腥草又叫做蕺菜,它的地下根叫做折耳根,《中國植物志》可以找到資料介紹。
它生長於陰濕處或山澗邊,常可在野地、路旁、庭園樹下等較陰濕的地方發現,大片蔓生。該植物中國南方各地較常見。西北、華北部分地區及西藏也有分布的情況。
傳說魚腥草為觀音菩薩所傳。唐三藏西天取經之時候觀音池中的金魚下凡成精,後被觀音菩薩顯現出魚籃之像收服。金魚精因其在通天河吃了許多童男童女,造孽深重,憐人間疾苦,故而將功德池中的水草種子撒播人間,用來治病救人,普度萬方。
用途可供食用藥用,可為野菜蔬食,煮過就沒有腥味。四川、雲南、貴州和鄂西的人稱魚腥草的根為「蕺根(又叫折耳根)」,認為它清熱去火,把它當作吃飯時的重要配料,主要食其根莖。
方法是洗乾淨後切小段,拌在米粉、腸旺麵、糯米飯、情人豆腐等食品中食用。雲南人切長段或用其葉拌醬油、辣醬、蔥、鹽、香油做涼菜。
折兒根炒臘肉,在大陸也是常見菜餚。生折兒根初入口甚腥,味道極怪,外人往往無法忍受,需要適應後才會喜歡吃。
在四川,也叫豬鼻拱,除了利用根莖做涼拌菜或炒菜之外,還將葉子當做蔬菜。在越南、寮國,葉子是很重要的在地蔬菜的作料。
圖片:朱小姐提供

